close

想我是從2000年開始正式當全職譯者,這碗飯已捧了十個年頭,除了一開始有一陣子常沒裝滿外,這些年倒是都靠這個碗餵飽了自己和家人。

話說,入行這麼多年,書是譯了不少,艱深的書也解決過幾本(翻得我腦細胞陣亡不少),但暢銷書好像始終沒出現(苦笑),不過,反正也不是拿版稅。既然是譯書,總會被讀者拿來公評,誇獎嘛……,自然也是有,但沒必要在這裡老王賣瓜,自己知道就好,至於批評嘛……也總會遇上幾個,但面對批評是否都要虛心接受呢?倒也不見得,不是說和也沒雅量,倘若有人批評得中肯,批評得我啞口無言,自然是只能點頭如搗蒜,自知理虧,但要是有人不懂裝懂,五十音不識幾個,也要來當翻譯評論員,這可就教人很難服氣了。偏偏網路時代,大家在隱形的身分下,往往都會肆無忌憚的大放厥辭,失去對人的一分尊重。所以我也不吐不快,在此說說我對讀者的不滿吧。

且說,近來不知何時開始流行起一股抓錯字的風潮,好像可以源自於渣渣兄(or小姐?)。其實查錯字也不是壞事,督促出版社好好校稿,也算是美事一樁,其實我有幾本書也被渣渣兄「釘」過,我也從中學到不少自己一直沒發現的錯字,收穫不少。不過,之前有另一位網路仁兄看了我譯的書之後,直呼錯字連篇,並將他挑出的錯字po上網,我乍看之下心頭一驚,心裡第一個念頭就是……真有錯得那麼誇張嗎?仔細查看之後發現,有好幾個明顯的錯誤,不像是我會寫的錯字啊……,於是我調出自己的譯稿來看,發現是編輯在更改譯文時造成的錯字,而且不只一處。關於這點,身為譯者的我只能默默概括承受了,誰叫譯者掛我的名字呢。至於其他所謂的「錯字」,則就不是這麼回事了。像我在文中用了一句「青眼有加」,我覺得這個用字既普遍,又文雅,所以很常使用。但沒想到這位仁兄竟然說這是錯字,是「青睞有加」才對。這牽扯到本身文學素養的問題,在此就不另討論了。另外還有「虜獲」,仁兄指責應是「擄獲」才對,老實說,中國字真的很難搞,我不是中文系的人,這些太瑣細的問題,我實在搞不懂。所以我都是上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查證,而當時我在翻譯時也確實曾上網查證 (怕寫錯字被挑錯,可見我也很認真吧?),結果只查到「虜獲」,沒有「擄獲」的用法。還有,我寫「一古腦兒」,被他糾正說是「一股腦兒」,上網查證後,兩者皆有,但一古腦兒有古書佐證,一股腦兒則沒有。這位仁兄後來改口說「虜獲」和「一古腦兒」是古語,「擄獲」和「一股腦兒」則是現代用語。是嗎?真不知他怎麼如此清楚,不才如和也我,都不知上哪兒查才知道哪些是古代用語,哪些又是現代用語。我只知道上國語辭典網站查證,有問題請找教育部罵,別怪我寫錯字,我又不是中文系畢業,更何況,仁兄在批評人之前,也沒進一步佐證,反倒讓自己站不住腳,實屬不智也。再說了,可能有人常會造訪他的部落格,進而盲目地跟著說「讚」,或是附和其說法,那不就以訛傳訛了嗎?

另外,昔日我翻一本時代小說,原文為「陽炎之男」,陽炎一般指的是路面升起熱氣,造成影象模糊的狀態。但這本書的書名指的是一位好扮男裝的女子,她在泡澡時的模樣。陽炎在這裡指的是「水蒸氣」,至於「男」,則是暗指她向來愛扮男裝。那問題來了,該怎麼翻好呢?「水蒸氣之男」嗎?又不是「蒸氣男孩」!在我絞盡腦汁下,想出了「煙靄之男」的譯名。煙靄有霧氣、水氣之意。但有位網友又批評了,說這本書的譯者糊塗了,「陽炎之男」多好的意境,幹嘛翻成「煙靄之男」,意思都被搞糊塗了。這位大哥,你知道台灣有多少人不懂「陽炎」的意思嗎?直接翻「陽炎之男」行嗎?翻成煙靄,如果讀者不懂,那是讀者個人中文造詣的問題,可不干我譯者的事,要不然還有更恰當的譯名嗎?可知我想這個譯名想多久嗎?就這樣被門外漢評得一文不值,還真是不值啊。

另外,前陣子譯了一部經典文學,在我之前已有多種版本,自然又成了網友們批評討論的目標,老實說,譯了這幾年書,還沒遇過像這本書這樣,每個人的重點幾乎都放在「哪個版翻得比較好」。看過眾多評論後,我有個感想,那就是「青菜豆腐各有所好」。真要說的話,其中一定有一個版本翻得最好,但就像林文月和豐子愷的「源氏物語」一樣,總是各有兩派支持者。如果真是這樣的話,譯者真的很沒價值,反正只要能出書,管它內容準不準確,用字是否流暢,只要推銷得宜,自然賣得出去。難怪譯者向來不被重視,哈哈。

把主題拉回這部經典文學上吧。有位讀者很絕,說他喜歡看最舊的版本,因為那種很硬的行文,看得很辛苦,但是感覺這樣才有那個時代的味道。對此,我很想說一句……不就看書嘛,有必要那麼累嗎?有位讀者更是認真,將多家版本列出比較,結論是──某個版本採直譯,和也的版本採意譯。還舉了個例子。原文為「……それはお餅でなく、自分にはわからないものでした。」我譯「覺得那不像年糕,而是莫名奇妙的東西。」這位讀者說這叫意譯。其實原意應該是「而是我不知道的東西」,但這種翻譯……坦白說,像是初學者的譯法。我翻的「莫名奇妙」,有「不明其意」的意思,但卻被說成是意譯,好像不符原意似的,偏偏舉的又是這種例子,唉,不禁很想問一句,「這位網友,你懂什麼叫翻譯嗎?」。接下來,可能是網路的傳播力發揮了效用。有人在討論不同版本的精準度,說和也的版本較接近原意時,開始有人說話了。「可是我有位朋友說,這個版本好像偏意譯,快要接近重新創作了」。天啊,重新創作這種說法都冠到我頭上了。甚至有位網友的說法更絕。他說「這個版本的譯文太也流暢優柔,似乎有佚失原味之嫌」。好不容易絞盡腦汁,譯出流暢的文字,卻又引來「佚失原味」的懷疑,譯者也太難當了吧?

話說回來,什麼是原味?原味是外行人聞得出來的嗎?舉個例子說吧,這就像一個沒吃過炒羊肉的人到店裡點了一盤炒羊肉,老闆炒好後,送到客人面前,這位外行的客人說話了。「這哪是炒羊肉啊,怎麼騷味那麼重。羊肉應該是吃起來像牛肉一樣滑嫩才對啊!」這位客倌,您好歹要常吃羊肉,才能評斷羊肉騷不騷,而不是根本就分不出羊肉的好壞,卻直摀著鼻子喊騷啊。

我的感想是……大家可真是有錢有閒,不像和也我整天忙著翻譯養家活口,時間全放在翻譯上。要是我也以這幾年的翻譯資歷,隨手拿幾本市面上的翻譯書來和原文對照,闢一個「翻譯批鬥網」,那保證一定精采,非但指出原文錯誤,還兼附上對照譯法,順便再把譯者罵個一文不值,更慘的是,譯者還沒能反駁呢,因為證據擺在眼前。但我一來沒那個閒工夫,二來,我只算是半桶水,偶爾晃個兩下,咕嚕咕嚕幾聲還行,但還是自覺少晃得好。而令我不解的是,一些四分之一桶,甚至連百分之一桶都不到的,整天搖啊晃的,嘩啦嘩啦,還真有點吵呢。

arrow
arrow

    和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